發表文章

鄧小平改變中國

圖片
本書介紹鄧小平如何在百廢待興中,讓中國繁榮起來的過程。 作者是美國學者傅高義, 所以當然不會對中共歌功頌德,但也不至於猛罵萬惡的共匪。像我買普丁傳似乎就只有這兩種極端,很困擾。 書開頭寫毛澤東文革破壞一切後,鄧小平接班。大家常批共產主義對人性想太好不實用,資本主義競爭才是真理。但我看這一段,赫然發現毛澤東與西方企管大師波特還挺像,都認為大家要彼此鬥爭,組織才會進步。結果很明顯,誰會好好做事贏過對手,耍小手段惡搞對方才是王道,結果整個組織風氣變壞,大家都很痛苦,企業或國家反而嚴重衰退。台灣人一邊罵毛澤東文革一邊擁抱波特,妙不可言。 鄧小平曾批戈巴契夫是大笨蛋,因為他想改革蘇聯,卻先改政治制度,一搞民主,就會失去對國家控制力,以後各種經濟改革都會寸步難行。 鄧小平還是維持中央集權,會讓一些地方做些實驗,如包產到戶之類的,如果成效好,便鼓勵其他地方模仿,一步步往經濟開放走。 因為當時中國被大躍進、文革等措施搞得一窮二白,所以當鄧小平想要開放經濟時,世界各國對中國都沒有戒心,又需要中國廉價土地、勞動力、資源,很樂意幫助。特別是日本,因為二次大戰壞事做太多,有愧疚之心,居然在科技方面大力協助,出乎我意料之外。 與鄧小平同時管事的陳雲,專長經濟,所以他會管制不要衝太快,借貸平衡,可以說是唱黑臉的。改革開放中途曾被陳雲叫停,等收支平衡才做下一步,以致對日本建廠承諾違約。但後面鄧小平就逐漸不受陳雲管控,終於導致中國嚴重通貨膨脹。看這一段,陳雲明明早知道,講話卻沒人聽,眼睜睜看著爆通膨,還挺可憐地。但總體而言,陳雲與鄧小平互相牽制而不扯破臉,對中國是滿正面地。 鄧小平如何收回香港也很精采,英國還想盡辦法耍賴、抨擊中國,發動媒體攻勢,想要保有香港治權,但鄧小平說他絕對不做喪權辱國的李鴻章,如果英國不依,他會自己拿出方案自行處理。當時英國已非清朝時大英帝國,所以掙扎也屬徒然。鄧小平還設想英國會怎麼惡搞金融,並提出解決方案,沒想到英國卸任前突然推出民主選舉,之後還是讓中共煩惱不已。 打過教訓越南入侵柬埔寨的戰爭後,加上蘇聯與阿富汗的戰爭,預估蘇聯不太會打中國之後,鄧小平大幅裁軍,把精力全部放在民生建設上。他也鼓勵中國人出國留學,因此才有大量熟悉外國科技人才幫忙建國。 書中詳述六四天安門事件始末,因為中共改革開放過快,貪腐、通膨等問題引起人民不滿,民眾聚集不去,事情愈鬧愈大,中共最後不得已只

我如何在26歲賠掉30億美元

圖片
  這部電影諷刺現代公司管理,會計師導向到極致,捨不得花錢雇用合格有經驗的人,讓兩個乳臭未乾的小年輕管偌大資產,甚至管理外包到印度。 成天說銀行不能倒,拿納稅錢補銀行的洞,但在銀行高大上的外表下,對待資產管理卻是隨便到不行,主管亂訂業績標準,但對執行細節卻一問三不知,非常諷刺。 以前看過霸菱銀行事件,主管之所以很鬆懈,是因為這些富豪自己也常作弊亂玩,所以對屬下這種行為就沒很在意,導致出事。總之非常推薦這部電影。

李光耀回憶錄1965~2000

圖片
  金融政策 回憶錄下冊介紹李光耀如何建設新加坡,新加坡是個無資源小島,因此利用優惠稅率、清廉政府來吸引外資投資,非常重要。 "亞洲教父"指責新加坡利用低稅率、幫鄰國貪汙犯洗錢來暴富。書中李光耀先說建立金融管理局,雇用高銘勝保守管理,躲過幾次金融危機。待李退休後,自己研究後又要求金融開放,細節模糊,看來確實有可疑之處。後面講到印尼抱怨印尼商人跑到新加坡出口貨物來逃稅,看來確實是以鄰為壑,讓鄰國無法用關稅保護自己國家經濟與產業。 中文教育 李光耀雖然表面是華人,但從小受英文教育,所以雖然覺得中華文化管理好用,但對中華文化並無太高認同,總覺得新加坡以外貿為主,英文才是最重要的。但因新加坡主要居民為華人,為了選票,他努力學福建話、華語,並把孩子送到中文學校讀書,大學才唸英文。 後來也是李光耀逼迫中小學也用英文上課。要知道民族如失去文化,就等於死亡,因此在華人圈引起極大反感。但另一方面,李光耀也發現傳統中華文化對教導人民尊師重道、守紀律、講禮貌有極大助益,英文教育者多半、散漫、自私自利、個人主義。因此他也推廣用普通話取代方言,團結了華人各族,講華語的家庭從1980年的26%增加到1990年60%。但我認為,學英文大學以上就可以了,他這樣身為華人毀滅中華文化,罪過還是很大。當時中國衰弱,英美強盛貿易量大,所以李為了經濟就走了這條路。 美國1965年 「移民和國籍法案」通過後開放亞裔移民,新加坡人因嫻熟英語,高素質專業人才大量移民到美、澳、加拿大、紐西蘭,損失不貲,算是意外。 媒體 英美最喜歡玩的把戲就是挑撥離間,反華。新加坡處於多種族的東南亞,歷史因素使得土地上華人、馬來人、印度人夾雜,非常好挑撥,因此李光耀得天天面對種族問題。 所幸李光耀腦袋清楚,不信美國推銷的"自由民主",因此當媒體污衊新加坡政府,李的做法是站在第一線回應辯論。他瞧不起政界不回應污衊的人,認為心虛才不敢回,怕講話有漏洞,日後無法面對法庭詰問。 因此被罵政府都會回文反駁,如果媒體不肯刊登或胡亂改寫,就會限制發行量。就算是美國時代,英國經濟學人,新加坡都照砍不誤,砍發行量就願意妥協了。如果真的是言論自由,刊登雙方意見平衡報導是基本的,可見這些自栩光明正大的媒體,原始意圖卻是邪惡的,就是要用污衊的方式挑逗種族仇恨情緒,把國家搞得一團糟。 住房政策 李光耀知道

李光耀回憶錄 1923~1865

圖片
  看了"亞洲教父"講新加坡靠幫東南亞貪污政府洗錢致富,於是決定把買了很久的李光耀回憶錄翻出來,看看他自己說法。分上下兩冊,上冊1923~1865,從童年到新馬分家,下冊1965~2000,我先介紹上冊 。 童年 李光耀小時候受的是英語教育,英文才是他的母語,日據時代學習中斷、通貨膨脹,一般人會苦惱不已,但他毫不抱怨,開始轉向做小生意,買賣珠寶飾品度日,居然累積一大筆錢戰爭財可讓他去劍橋念法律。 他妻子柯玉芝出生富裕,鍾情於李,在劍橋念書時兩人就登記結婚了,這符合"亞洲教父"說法,檯面上的人物,不是出身富貴之家,就是與富人有裙帶關係。但東南亞複雜的種族、地緣關係,還是讓李從政之路沒那麼簡單。 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分合 回憶錄上冊主講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分合。英國慣例喜歡挑撥種族,而馬來西亞巫統是個大馬來主義政黨,其領袖東姑是貴族出身,很誠實承認馬來人就是笨,所以需要佔領高層公務特權,印度人與華人聰明,就得辛苦賺錢供養馬來人,類似種姓概念,但實話實說不假裝高大上;李光耀則主張種族平等,所以新加坡與馬來西亞一開始就不合,只是有共同敵人共產黨。 之所以短暫結合,是李讓馬來西亞政府出手清剿新加坡共產黨,借刀殺人,等清剿結束,東姑就不停地找李光耀與華人的麻煩。更糟的是李光耀講出東姑只想維持貴族權力,置馬來窮困農民不顧。等到馬來人也開始擁護李光耀,分手就無法避免了。 這一段講了很多巫統炒作種族仇恨手法,比如在大家看不懂的馬來西亞文報紙上大量捏造汙衊華人的新聞,與現在民進黨很像。只能慶幸台灣現在通婚多語言也通,所以不至於搞到種族械鬥。  作者 李光耀 出版社 世界書局

亞洲教父: 香港, 東南亞的金錢和權力

圖片
    平常看天下遠見雜誌之類,總是把財閥捧得高高地,感覺我們這些平凡上班族,就是智不如人才會在趴在地下吃土,怎麼都翻不了身。 但這本書扒下虛偽的皮,告訴你原來很多財閥都是靠官商勾結壟斷壓榨百姓致富,並非有過人才能,反而會拖累國家發展。書中詳述東南亞遊戲規則,怎麼看著與台灣愈看愈像。 作者是白種人,所以他不願意把所有問題歸咎於白種殖民,並且對民主自由過於樂觀。但他算客觀,坦承嚴格管制的新加坡與經濟自由放任的香港差不多。由於不歸咎種族,反而問題更清楚,直指貴族壟斷制度。 最早16世紀東南亞被歐美白種人殖民統治,因為白種人數量少,就會找些當地仕紳幫忙經營,大多藉由法律壟斷、特許來賺取暴利。幫母國搾取殖民地利益。早期都是從東南亞購入廉價原物料,種植鴉片,歐洲再高價賣他們各種工業製品、販賣鴉片,賺取暴利。被殖民國家如果想做製造業,因為沒有關稅保護,本土小工廠很難成長到足以與外國大廠競爭。陳嘉庚靠農場發跡,就有想開工廠治製造輪胎、橡膠與玩具升級,最後在經濟蕭條期遭嚴重打擊,失敗收場。 二次大戰時,白種殖民為了避難幾乎全跑光了,等戰爭結束,東南亞當地已有新勢力崛起,不再有他們插手餘地。但原住民因此過上好日子嗎?答案是沒有,財閥對歐洲人搞的這套把戲已經很熟悉,所以就算換上本地原住民領導人,還是會找財閥幫忙經營,搞各種經營壟斷許可撈錢。就算選舉換了新領導人,新領導人不喜歡舊財閥,找了自己好朋友來替代,沒多久就又腐化成原樣,還是玩同樣的把戲。 至此該明白了,制度不變,民主只是笑話,永遠都是上層貴族對底層老百姓吸血,就算換人也一樣,鮮有人能抵擋金錢的魅力。 如果財閥好好營業努力賺外匯讓國家富裕起來,被他們管也未必是壞事。可惜事實並非如此,經營企業需要的專業知識太多,接班人極難訓練,財閥也知道自己智識不高,嬌生慣養的兒女要成材更困難,所以他們偏愛的就是用法律壟斷、排擠競爭對手。因為沒有競爭力,本身也很難發展成國際品牌賺外匯,往往要靠吸血國內真正做實事外銷的企業來生存。 除了少數壟斷執造與特許權之外,他們還需要取得資金。華人勤奮愛儲蓄,所以成立銀行,吸取人民存款,拿來自己亂花,簡單又好用。反正銀行是私人企業,裡面爛帳民眾看不清楚,爛帳太多說倒就倒,倒楣的是儲戶不是財閥,所以大財團都喜歡開銀行。公立銀行也未必比較好,因為會被政治人物濫用,借錢不還。諾貝

斷食善終

圖片
  看舊小說,古代人生重病後很快死亡,留給子女的只有無限懷念。  今日醫藥發達,延長的卻是不健康餘命,父母重病後失智,變得不可理喻、長照等問題,成為普遍現象,往往帶給子女沉重的負擔,久病床前無孝子,大家一聊起來都有吐不完的苦水,也會害怕萬一自己變這樣怎麼辦?沒想到還有這本"斷食往生",讓你不再害怕老病死亡,是人生一盞明燈。  作者畢柳鶯是名醫師,當初挑選復健科,就是不想看太多生老病死悲懷離合,想說復健都是小毛病多運動即可恢復健康。  當年沒有健保,所以重病後自然死亡,沒想到通過健保後,醫療資源可以濫用,加上台灣孝道傳統,使得很多原本該自然死亡的人,進入醫院就插管,透過餵食又拖很多年,浪費醫療資源,病人本身延長痛苦餘命,子女則要犧牲婚姻事業照顧老人,社會失去珍貴人力,唯一得利的就只有醫療財團。畢醫師在復健科反而天天看這些很痛苦。  後來畢醫師找到方法,不用花大錢到瑞士安樂死,就是自己慢慢減少進食飲水,約一到兩周即可自然死亡。她母親重病無復原可能,覺得生命沒意義,但也不想去瑞士安樂死,因為子女協助她去瑞士會失去醫師執造,於是決定斷食往生,有辦過生前告別式,然後安詳往生,她把這經過發布網上,共鳴很高,總有人找她協助,不知不覺變成這方面專家。  生前最好預立醫療抉擇書,這中間有很多法律細節書中有詳述。只能說簡單自然死亡被搞得如此複雜,真是我們外行人想不到地。  她建議人重病時,盡量不要往醫院送,因為醫院怕被告,所以總是想盡辦法急救或插管,給病人帶來不必要的痛苦。而且管一插上去,院方就不會願意拔下來,怕犯法。有需要可以請醫師外診,要住院也可找願意做安寧往生的醫院。  我母親病重後食量逐漸變少,我們也沒強迫餵食,自然在家往生,面色自然宛如安睡。而父親是住安寧病房,可能醫院還是有做些急救,面色發黑,感覺是差很多。  強力推薦此書,希望把健保資源留給真正需要的人,恢復那個想到過世老人,只有無限懷念的年代。    作者 畢柳鶯 出版社 麥田  

癌症復原記

乳房本來就有小硬塊,但一直沒變化,想說良性的沒管它,沒想到2015年時突然搖身一變,開始暴長,先生說每天都能感覺它變大。癌症像吸血鬼,在我胸口吸收所有體能,體重急降。摸胸口腫瘤發熱,但因為它把熱能吸走,本人反而覺得冷到不行。  開始到處找中醫,花了很多錢都沒用。每天喝中藥,喝到主管Simon看不下去,勸我不要那麼愛喝中藥,怕累積重金屬。當時同事Ken熱衷中醫,幫我介紹一位,但癌症繼續暴長,體重繼續急降,最後那位中醫自己主動放棄,說她救不了我。  IT就是醫師  我工作是IT,處理公司ERP系統,系統出問題,我得推斷邏輯找出原因。如果問題會影響生產出貨,還得限時內盡速解決,避免影響公司龐大的營收,因此早就學會壓力愈大愈要冷靜,驚慌的人找不出答案。  冷靜下來想,我的工作其實就是醫師,只是我醫的是企業複雜電腦系統。我大學唸畜牧,但生理代謝課程,老師都拿人的課本來教,所以看得懂醫學論文,後來才轉行IT。ERP系統不管出啥問題,我都找得到答案並解決,為何我自己的問題,要求助於別人?  IT救的是企業,企業的命很值錢,因此所有IT手法、規矩都謹慎實用;相較之下醫界重點放在藥廠、醫院等企業盈利,對待病人粗暴無理,比如說不知道原因也可動手治療,治標不治本,試試看失敗就算了等等,在IT界都是大忌。  醫院看病五分鐘也很離譜,我對公司系統很熟悉,但問題來了要邏輯推理找出原因並想出解法,不可能五分鐘內完事。所以現代西醫都傾向看症狀就開治標藥,卻不解決原因,醫院省事好賺,但對病人非良方。  療法實驗  拼命看各種文獻,因為癌症太好賺,真真假假的文獻一堆,不像IT網路發表文章都是熱心人士真實解決案例,人體比電腦系統複雜得多,因此更棘手,像接手超級專案,而且失敗得用自己的命支付。因此聽完理論,判斷是否合理,還要再實機驗一下。  中醫博大精深,但倪海廈說過現代中醫學院教不出好醫師,因為思想都以西醫為主中醫為輔;傳統師徒制可以教授思考邏輯,但只剩少數家傳中醫院。現代教育多重死背死記壓抑主動思考,而中醫八綱辯證如IT需要很強的邏輯推理能力,每個人藥方都量身打造,所以需要師徒制訓練主動思考,高手很難養成。我找了幾位中醫師效果不彰又昂貴,所以放棄了。  西醫方面,看了很多文獻都說免疫力是治癌關鍵,但化放療第一個反應就是降白血球,邏輯矛盾,所以也放棄。  我最感興趣的是食療,這是IT教我的,系統要健康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