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9月, 2007的文章

旋律大師舒伯特The Melody Master

圖片
  這是1941年的黑白老片,畫質音質均不好。外面找不到DVD,僅圖書館有VHS供借閱。我愛音樂、愛看音樂片,受父親影響甚大,他一直告訴我,年輕時在電影院看過舒伯特的電影,令他念念不忘。沒想到居然在圖書館遇見了。 整部電影內容都是杜撰的。雖然我讀過舒伯特傳,知道電影在胡扯亂蓋,但這真是最令我心服口服的胡掰了。主旨是舒伯特的戀曲,女主角安娜是獨立自主富家女,靠自己本領經商賺錢。我正奇怪1941年的電影女性意識怎這麼強,看下去就知為什麼了。 安娜愛上舒伯特,舒伯特也因她靈感如泉湧。安娜為舒伯特放棄事業,全心資助、推廣舒氏音樂,其間遇到一樂譜商,他說舒伯特音樂輕薄短小,易記易退流行,能背的曲調就沒人要買樂譜,要賣就要賣交響曲樂譜,於是舒伯特就開始寫交響曲。音樂之都水準雖好,但這段說辭依然牽強,其實短小易懂歌曲樂譜,才是暢銷品,交響曲反而多半是為藝術而藝術,這說辭應是為劇情而杜撰的。 後來安娜找貝多芬,想請貝多芬推薦舒伯特,貝多芬對舒伯特的交響曲驚為天人。但貝多芬要求安娜要鼓勵舒伯特寫完交響曲,才能告訴他貝多芬讚賞他。很多音樂家志得意滿後,曲子就變差了,這段應是在諷刺那些人。 安娜要求舒伯特,以完整的交響曲做她的生日禮物,但此時舒伯特為了想成家,需要經濟基礎,放棄音樂開始教書。安娜不願美妙音樂因她而絕,打算離開舒伯特,以免影響他作曲但她忘了,她就是靈感泉源…到底交響曲做完了沒有?會看這部電影的人,都應該早知道答案了。 故事雖是杜撰的,但不忘合情合理,劇中人物貝多芬、出版商、舒伯特等,不論言行舉止,均符合他們原本性格形象,讓熟悉這些人物的觀眾也能看得開心。劇中人物思想的交流、內心的轉折,也處理得細膩合宜,濃厚的情感,讓人看得窩心極了。 配樂當然不用說。雖然都是舒伯特的音樂,但均能配合劇情氣氛適時適地使用。尤其結尾聖母頌,讓人驚覺到那熟悉優美的曲子,也有悲情帶淚的一面。 戲中除了舒伯特故事,也穿插現代人聽舒伯特演奏會時,發生的小故事,除了對照貧困的舒伯特,是後代子孫無價之寶之外,也突顯音樂撫慰人心的一面。 總之對我這種老音樂片迷,導演拍片時能抓住音樂精隨,才是最重要的。 這部電影連一區片都找不到。若有公版片,買一片送給父親,他一定很開心。 出版商 唯翔文化 規格 錄影帶

瑪農的復仇 Manon of the spring

圖片
  這部電影還沒有三區片,但真的好看極了,希望哪天有好心大德能出版此片 ,嘉惠女性影迷。 片中法國鄉村裡,似乎每個人的生命重心,都是感情﹔沒錢可以,沒感情萬萬不可。村裡有錢人的姪子,三十多歲還未婚,愛上瑪農,每天傻傻地跟蹤,偷偷送獵物給瑪農,卻不敢告白,直至勁敵出現:一名與美女瑪農十分相稱的帥哥,才覺得再不告白,就太遲了。叔叔告訴他,只要表現有錢,女人就會喜歡,但那場告白戲十分荒唐可笑,怪姪子突然出現,告訴她自己的財產都是她的,看起來像神經病,女性觀眾大概都會想:「不把女人嚇跑才怪!」,沒人會認真看待這件事。 但戲中可沒人拿感情開玩笑,接下來的劇情環環相扣,觀眾會開始同情,甚至欣賞那名愛情傻子。戲中每個因都種下果,當初可能因誤解而報仇,仇恨的果會擴散、會長大,一旦了解當初不過只是誤解,一切仇恨都極其荒謬,反而錯失享受美好溫情的機會,人生何必如此? 強力推薦給所有女性影迷。! 出版商 Renn Productions 規格 DVD/一區

餃子(老媽家傳菜)

  材料: 餃子皮、絞肉、蛋、鹽、味精、蠔油一匙、太白粉、青菜 做法: 將菜葉洗乾淨、剁碎,加一匙鹽,泡在菜葉裡醃。 將絞肉加醬油、味精、麻油、蠔油、蛋(一個)、蔥少許、以及紅露酒、太白粉一匙。攪拌後擺半天(一小時以上),入味後與瀝乾水分的菜葉混合,就可以準備包餃子了!

豬油菜飯(老媽家傳菜)

  材料: 青江菜、米、芋頭、紅蘿蔔 做法: 青江菜洗好切好炒至半熟撈起。 洗好米,原來放多少水一樣放多少份量,不要顧慮菜葉上的水分。放入大鐵炒鍋將米跟其他材料一起與豬油拌炒,等米菜半熟再放入電鍋,讓電鍋煮熟。 PS:碗豆飯做法相同。

食品政治:影響我們健康的食品行業

圖片
  本來不想介紹簡體字的書,比較不好買,需至販售大陸書籍書店特別訂購。但大陸共產意識尚存,反美旗幟鮮明;台灣崇尚資本主義、猛抱美國主流大腿。以至一些另類觀點、被隱瞞的資訊,在大陸書籍比較看得到,可用來均衡一下台灣偏右的思想。 還記得日本曾出過一本 「買不得的商品」 ,出版商 週刊金耀日 ,聲稱不接受任何商品廣告、贊助,獨資出版了這本書,指出許多合法商品有害人體。新上市才3個月,就熱賣一百萬本。按照自由經濟商業原理,台灣應會有出版社,想翻譯出版賺這筆錢。但盼啊盼地,就只有商週出了本臭罵它的書,連影都沒有。 聰明人應不難猜到,自由經濟的運作,並非像官方、媒體所宣稱那樣光明正大,而是可以悄悄讓他們不喜歡的資訊消失。而這本食品政治學,正是揭露背後那隻黑手,如何運作。 食品商要賺錢,並不是打打廣告就好;置入性行銷,如電影、電視上的俊男美女都去哪家連鎖餐廳消費等等,精明的消費者都很熟悉了。實際上,他們是上達政府、中控科學界、下操縱媒體。 美國政府允許財團遊說,有些限制但容易規避,所以政治獻金,依然是議員重要收入。因此財團很容易操控美國政府官方說法,如飲食建議。比如說,建議吃肉的份量比真正需求還多,把建議少吃肉、少喝含糖飲料,改成一堆難解的營養素,應多吃哪些營養素,吃含那些成份比較少的食物(如低糖低脂)。民眾被攪迷糊後,不但不會少吃,反而可能會多花錢買商品、營養補充劑、健康食品。 健康食品法誕生過程也有詳細介紹,美國政府處處與廠商妥協,因此變得十分詭譎:賣沒功效產品不違法,因為原本就不能宣稱療效。對於各種添加物檢驗節節退讓,亦是重點。 此書還揭露「適度飲用葡萄酒」有益健康,這句話背後問題:對飲酒害處略而不題,實際上害處總和大於益處。嬰兒奶粉行銷、垃圾食品入侵校園幾件食品大案,都有詳細介紹。 還有食品商怎樣操縱食品價格。台灣目前正面臨這問題,食物價格節節上漲,看了本書可知其內幕並不單純。 最後介紹如何利用取樣等方法,操縱研究報告結果。連專家都成了商家代言人,未必會說實話。 這本書的作者Marion Nestle,是紐約大學營養、食品研究與公共健康教授。所以可說日本、美國都有人撰寫為消費者發聲的書。但台灣,坊間這類書多半是翻譯書,「買不得的商品」連翻譯本都不敢出。雖然有消基會,也做了不少事,但總在體制內玩,未曾大力砲轟體制本身問題。台灣的新聞自由,知識份子的風骨,都還有待加強! 書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