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8月, 2023的文章

老娘叫譚雅(I, Tonya)

圖片
  網友推薦的,我滿喜歡瑪格羅比就看了,覺得確實好看。 貧困出身的女孩,戲中就像真實人生,很多事都不如你意,只能面對、奮鬥。 她母親是尖酸刻薄的人,對譚雅從沒好話,百般挑剔。她認為就是要這樣對待譚雅,她才會激發自己的潛力,贏得冠軍。她認為自己做服務生的存款都拿去栽培譚雅溜冰,並激勵她拿到獎杯,沒有對不起她。 戲中暗示母親對譚雅還是有愛的,譚雅也渴求母愛,但母親改不了尖酸刻薄言語,一再對譚雅心靈揮刀,譚雅再也受不了,終於跟母親一刀兩斷,永不見面。 譚雅對母親感情應是複雜的,不是單純的恨。只是一見面就要被傷害惡言相向,就算頑強如譚雅,還是太痛苦了。

烏合之眾-大眾心理學研究 The Crowd – 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

圖片
  以前當台幹的時候,陸籍員工張根華推薦給我這本書,往書架上一丟就是二十年,至今才拿來讀,買書容易讀書難。 讀了卻滿震撼地,書是法國大革命年代寫成,卻對民主政治本質已了然於胸。 分析如下: 1 教育 要受過教育才好找工作,收入也比較高。 但如果是創業,「從0到1」作者彼得•提爾是獨角獸公司投資家,說反而大學肆業,學歷不好的人,創業成功機率較高,他感覺大學教育似乎能破壞人的創造力適應力。起先覺得難以相信,後來看電視節目介紹東南亞華僑富豪榜,真的學歷都很差,看完我先生感概說「我之所以不能成為富豪,是因為小時候過得太好」 每隔一陣子就會有人抱怨國民教育是背多分,太死板不符合時代所需,應該要激發年輕人創造力判斷力,如日本明治維新或台灣教改,但不管怎麼鬧,最後結果都是繼續背多分。 法國大革命之後開始有國民教育,不再走學徒制,也許因此作者心理沒成見,比較學徒制與國民教育,對教育本質看得更清楚:訓練盲目服從奴才,好接受政府操控。作者引用泰納的文,非常精闢: 「 從小學到大學,一個年輕人只能死記硬背書本,他的判斷力和個人主動性從來派不上用場。受教育對於他來說就是背書和服從。  學習課程,把一種語法或一篇綱要牢記在心,重複得好,模仿也出色——這實在是一種十分可笑的教育方式,它的每一項工作都是一種信仰行為,即默認老師不可能犯錯誤。這種教育的唯一結果,就是貶低自我,讓我們變得無能。  法國年輕人恰恰在最容易出成果的年紀,被剝奪了所有這些寶貴的接觸、所有這些不可缺少的學習因素,因為有七八年的時間他一直被關在學校裡,切斷了一切親身體驗的機會,因此對於世間的人和事,對於控制這些人和事的各種辦法,不可能得到鮮明而準確的理解。  ….十人之中,至少就個人在這幾年裡把他們的時間和努力浪費掉了,而且可以說,這是非常重要的、甚至是決定性的幾年。他們中間有一半甚至是三分之二的人,是為了考試而活著——我這裡指的是那些被淘汰者。還有一半或三分之二成功地得到了某種學歷、證書或一紙文憑——我指的是那些超負荷工作的人。在規定的某一天,坐在一把椅子上,面對一個答辯團,在連續兩小時的時間裡,懷著對科學家團體,即一切人類知識的活清單的敬畏,他們要做到正確——對這種事所抱的期望實在太過分了。在那一天的那兩個小時裡,他們也許正確或接近正確,但用不了一個月,他們便不再是這樣。他們不可能再通過考試。他們腦子裡那些過多的、過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