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8月, 2025的文章

誰說大象不會跳舞: IBM重整成功的歷史,總裁自述

圖片
  這本書講IBM在大型主機衰敗時,原本看來毫無希望,葛斯納卻依然跳入當董事長兼執行長,挽救復活的故事。  這種快倒閉的老公司沒人愛接,大裁員組織重整,必然得罪很多人,營救失敗自己背臭名黑鍋下台。所以當初找很多人都不願意接,葛斯納願意挑戰看看,才接了這項棘手任務。  BM福利高薪水好,還終生僱用制,吸引大量優秀人才,因此葛斯納認為問題不在員工而在高層。但公司衰退養不起那麼多員工,勢必要裁員,他寫了公開信感謝被裁員工過去貢獻。或許你們認為假惺惺,但我最近才因川普風暴,從前公司離職,前公司老闆就寫信說被資遣的都是該被淘汰的,而我同事明明幫公司做了很多事,只不過老闆經營不善被波及,寫這種信不免讓人覺得落井下石感到心酸,葛斯納相較之下高明多了。  當時都覺得大公司僵硬,應該分解成很多小公司,但葛斯納覺得大而統一才是IBM的優勢,他把地方分權改成中央集權,開除一些反抗高層,花了三年才逐漸改成新制度與新作業流程。  葛斯納剛到IBM時,以為自己會看到世界最好的電腦系統,結果因為地方分權的關係,裡面是一大堆小而凌亂的系統,他想要財報都撈不出來。他大加改革採用統一系統,省下很多錢效率大為提高。  他能做成功也真厲害,IT界大家都知道南山被SAP詐騙百億卻沒做成,IBM本身畢竟是系統整合專家,不是吃素的。去查南山的事,原來南山原本也是找IBM,後來覺得IBM都是外包給SAP,不如自己來可省錢,結果把IBM團隊挖過來之後,南山高層沒管控能力,系統團隊被SAP全包後就開始詐騙。套句李光耀的話,找有能力的人容易,找人品高尚的人難。IBM的金招牌,就在於企業文化不詐騙,收費雖貴但真的有做事。  葛斯納認為找人要從內部,畢竟IBM是菁英匯集之地。過去IBM高薪,只有少數高層可拿股票。當表現與收入無關時,高層難免會變成剝削公司而非保護公司。所以他把高層的薪水降低,多加股票,也擴大股票認領範圍,讓較低層員工也可拿到股票,最後有七萬員工可認股。薪水增加改用績效而非年資,鼓勵員工多做事而非養老。  這些基礎事情忙完就是改策略。大型主機業績衰退,很多人說是小型PC才是趨勢。但葛斯納去問客戶,很多人都說大型系統當然非常重要,他們都很生氣IBM自我放棄。系統變了,但公司行號需要有人幫忙維護各種複雜或不相容的系統整合,這就是IBM的...

決戰庫存 程曉華著

圖片
  從事製造業數十年,很多事情習以為常,看了這本才重新思考,收穫滿滿。書中常說數十年如一日,就是說做了數十年,其實跟一天沒兩樣,因為從未看書、思考自己常做的事情是否合理,真要警惕自己別變成這種人。   網路企業報導,往往一家風光一時的大企業突然倒閉,明明還有訂單,累積了驚人庫存無法消化﹐拖垮該企業的金流,庫存是必須重視的嚴肅問題。  庫存太高要怪誰?怪採購、生物管?其實真正源頭來自業務,隨客戶起舞訂單忽高忽低,採購、生物管也只能配合。如果公司KPI只盯供料是否及時不影響生產,而不關心庫存,採購當然買滿買爆。  傳統公司都把業務捧得老高,覺得工廠要配合業務,但正因如此造成業務隨意下單隨意砍單,造成大量庫存。書中建議算成本時不能只算物料成本與人工,而要把呆滯庫存算進去才是真實成本,這樣業務才會願意從源頭減少庫存。能大刀闊斧改變公司制度只有高層,所以降低庫存,最重要是高層的態度,其次才是下面執行者。  書中甚至建議,寧可業績平穩而非衝新高,因為平穩才好規劃,而業務必須看出客戶需求規律自己算出平穩需求,而非盲目地跟著忽高忽低,甚至拒絕客戶突然暴衝的訂單。這恐怕是喜歡業績衝新高賺股票錢上市公司所不願意的。  書中講ERP是我的本行,他說很多公司ERP數字與實際狀況有差,員工沒有認真把真實數據輸入ERP,造成計算有誤差,也是庫存不斷創高原因。ERP是公司帳本,要用最嚴格的紀律管理此事,財務也應勤跑倉庫,檢查數字是否吻合。很多老闆總得意自己雇用人數少,沒想到人少可能就沒辦法逐逐筆實核實銷,只能套用預設數字,最後ERP與實體帳差愈來愈大,反而虧得更兇。  書中介紹庫齡,很多公司都看1年、3年呆滯等等,但電子業退流行快,所以90天就應列入呆滯。作者說用時間也不準,比如客戶取消訂單導致新買的料用不上,就算才入庫一天也是呆滯。如果買了放一年,但還是不斷有新產品會消耗此用料,那就不算呆滯。  作者本身能力優越,但不甘於在單一公司吃香喝辣,想要協助所有中國製造業升級,所以最後辭職當顧問。這本書依作者所言,人名是假的,故事是真的,半自傳色彩,所以主角也走上顧問之路。  最後一章聊各色各樣顧問公司,畢竟在ERP這行業很久,看了會心一笑。我前公司歧視老人,換了新公司卻歡迎我這老人,原來被太多年輕嘴上無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