誰說大象不會跳舞: IBM重整成功的歷史,總裁自述


 



這本書講IBM在大型主機衰敗時,原本看來毫無希望,葛斯納卻依然跳入當董事長兼執行長,挽救復活的故事。 

這種快倒閉的老公司沒人愛接,大裁員組織重整,必然得罪很多人,營救失敗自己背臭名黑鍋下台。所以當初找很多人都不願意接,葛斯納願意挑戰看看,才接了這項棘手任務。 

BM福利高薪水好,還終生僱用制,吸引大量優秀人才,因此葛斯納認為問題不在員工而在高層。但公司衰退養不起那麼多員工,勢必要裁員,他寫了公開信感謝被裁員工過去貢獻。或許你們認為假惺惺,但我最近才因川普風暴,從前公司離職,前公司老闆就寫信說被資遣的都是該被淘汰的,而我同事明明幫公司做了很多事,只不過老闆經營不善被波及,寫這種信不免讓人覺得落井下石感到心酸,葛斯納相較之下高明多了。 

當時都覺得大公司僵硬,應該分解成很多小公司,但葛斯納覺得大而統一才是IBM的優勢,他把地方分權改成中央集權,開除一些反抗高層,花了三年才逐漸改成新制度與新作業流程。 

葛斯納剛到IBM時,以為自己會看到世界最好的電腦系統,結果因為地方分權的關係,裡面是一大堆小而凌亂的系統,他想要財報都撈不出來。他大加改革採用統一系統,省下很多錢效率大為提高。 

他能做成功也真厲害,IT界大家都知道南山被SAP詐騙百億卻沒做成,IBM本身畢竟是系統整合專家,不是吃素的。去查南山的事,原來南山原本也是找IBM,後來覺得IBM都是外包給SAP,不如自己來可省錢,結果把IBM團隊挖過來之後,南山高層沒管控能力,系統團隊被SAP全包後就開始詐騙。套句李光耀的話,找有能力的人容易,找人品高尚的人難。IBM的金招牌,就在於企業文化不詐騙,收費雖貴但真的有做事。 

葛斯納認為找人要從內部,畢竟IBM是菁英匯集之地。過去IBM高薪,只有少數高層可拿股票。當表現與收入無關時,高層難免會變成剝削公司而非保護公司。所以他把高層的薪水降低,多加股票,也擴大股票認領範圍,讓較低層員工也可拿到股票,最後有七萬員工可認股。薪水增加改用績效而非年資,鼓勵員工多做事而非養老。 

這些基礎事情忙完就是改策略。大型主機業績衰退,很多人說是小型PC才是趨勢。但葛斯納去問客戶,很多人都說大型系統當然非常重要,他們都很生氣IBM自我放棄。系統變了,但公司行號需要有人幫忙維護各種複雜或不相容的系統整合,這就是IBM的生路!  

IBM實驗室發明了關聯式資料庫、網路軟硬體、Unix處理器等,卻都在別人手裡發揚光大,主因是新產品會影響IBM老產品大型主機的生路,所以才被冷凍處理。但IBM研發能力依然驚人,改變IBM企業文化,從養尊處優變成與其他企業競爭,是葛斯納覺得最困難的部分,他換了管理團隊,呼喊"求勝、執行與團隊合作"口號,表現好的可進入管理團隊,大幅調整考評與薪酬制度,用了多年才逐漸改過來。 

葛斯納建議大型公司求勝的方法: 

1.善用組織規模,集中整合管理各種資訊、人力,比如集中採購量大即可殺價。 

2.整合市場、顧客關係比較密切的流程,如顧客資料庫、業務行政流程、零件編號系統、顧客關係管理系統等,讓公司得到整合化資訊,了解每一項細節。 

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,因為每個部門都有自己的利益會排斥整合,有些人把持某些資訊就會拒絕配合,需要有強勢高層人員積極涉入,強制執行,這需要勇氣、時間與優異的執行力。 

葛斯納最不推薦的,就是買別家公司整合,他說金融公司、管理顧問、法律人員常從公司買賣整併得到高額報酬,所以就會常常推崇這種玩法。整理一家公司就需高層強力介入,消耗大量資源管你不熟悉的公司,更是吃力不討好失敗率極高。除非對方的技術確實是你非常需要的,否則千萬別奢想兩家公司合併會有好下場。 

書裡有一章講股票上市制度很精采,他覺得股東在最高層卻可短期殺進殺出,非常不合理,應該規定股票買入就必須長期持有,這樣管理階層才能做長期規劃,不用理會股市短期指標,進而能健康地經營公司,這我100%贊成。 

股市最糟糕的就是營業額要不停創新高,這促使某些公司走上併購的路,如前面所言這是非常難走的路,最後損失慘重鍛羽而歸。另外就是有些公司只管營業總額而不管現金流(指扣除利息、稅負、折舊、攤銷後的淨利潤),這點與我前面介紹的:決戰庫存呼應。 

葛斯納說好的高層要能深入涉及細節很深,不是動動嘴皮子罵罵人而已,領導要成功,為人正直與公平無私極其重要。犯同樣的過錯,有些人獲得原諒,有些人卻遭受嚴懲,徇私濫權的行為,只會傷害士氣,失去同事敬重。 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驚人的視力恢復眼球操: 活到60歲也不會得到老花眼的秘密。

漲價的世界:通貨膨脹是財富再分配的遊戲

斷食善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