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創新之後

圖片
創新之後這本書,主要是講現代社會怪象,大家都在談創新,談新產品,沒人談維護,甚至維護薪水還偏低。而實際上買了產品後,仔細維護讓他能順利運作非常重要,為何會這樣呢? 現在後遺症愈來愈嚴重,你以為歐美很先進,實際上飽受建設沒人維護之苦,火車破爛班次不准,橋會垮,連清潔飲水都有問題。 政府要選舉,大家都想聽政客做啥新建設,沒人想聽政客說把舊建設維護得很好;上市公司要發表新產品,股價才高,沒人想聽舊產品很穩定好用,久而久之就造成貶低維護人員的風氣。 書中覺得是長久教育觀念制度造成,但我覺得這也是人性缺陷,不注意珍惜天天在身邊的事物。 最典型的例子如家庭主婦,把家裡打掃乾淨、衣服洗乾淨並熨燙摺好,煮上熱騰騰充滿愛心的菜,照顧好公婆教育好孩子,但往往男人會對她評價很低,認為沒收入靠自己吃飯,表現出鄙夷態度。 什麼時候會發現維護很重要呢?當太太鬧離婚遠走高飛,男人才發覺過去妻子幫自己做了那麼多事,但這時已經無法挽回。 IT界傳說,有時要讓公司小當機一下,但自己還是能挽回,不然公司運作良好,老闆會想"我養你幹啥!",態度愈發惡劣。 遇到同事說某IT人員很閒,我解釋好的IT人員會預先規畫良好讓公司運作順暢,所以他很閒,爛的IT人員才讓公司頻頻出狀況要花時間解問題,但外行的同仁很難聽進去。 《黃帝內經》說「上醫治未病,中醫治欲病,下醫治已病」,但多年職場經驗,發覺上醫最惹人厭,跟人家說你不處理一下將來會怎樣,別人會覺得你在貶低他、詛咒他、恐嚇他、想騙錢等等。摳門老闆非得要東西壞了,讓他生意沒法做,才願意痛下決心花錢處理,這時營業額損失就大了。 把維護貶低後,薪水低又沒形象,大家就開始轉行,學歷通膨加劇這個問題,明明社會需要大量專科生維護機械、環境,學校卻製造出大量講理論不動手的大學生,浪費年輕人四年,畢業後又眼高手低缺乏就業市場。慢慢既有的建設就逐漸損壞,生活品質愈來愈差。美國就遇到這個問題,作者說安全的道路、橋梁,清潔飲水,應該是基本人權,但現在似乎愈來愈難求。 說創新還有個好處,就是大家都不懂,容易騙錢。比如傳染病,媒體總是喜歡說有種新病毒,然後死了幾個人,很可怕!然後媒體就幾個人幾個人地報導,製造恐慌,然後開始要政府買疫苗新藥等等,藥商大筆賺錢。但老的法定傳染病如肺結核,查一下2023年每10萬人28例,比新冠多得多,為何不報導?因為治療法已確定,藥物專利過期...

妻子即地獄 稻田豐史著

圖片
  書名看來仇女,實際內容不會。這本書反而是女性雜誌發起企劃單元,因為太常聽女性抱怨渣男,因此想做這個連載單元,看看男性角度怎麼說。 第一章:無法背負家庭的我們 這個單元妻子看起來都是正常人,她們抱著傳統結婚育子的觀念;反而男方自稱渣男,人能認錯已經踏進改正第一步,但渣男們並不想改變自己。 看了這單元,會認同不要逼別人結婚,畢竟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婚姻,逼他們結婚,還會害慘他們無辜另一半。有時女方堅持要生小孩,生下來男方覺得無法負擔父親的角色就離婚了,聽起來不可思議,但書中告訴你,親情不是天生的,有些人就是沒有。 裡面有位受訪者說:根本沒有父母的愛是無條件的這種事,真正無條件的,是小孩對父母的愛,聽了實在很感概。 書中有個北条,專找另類女人,比如一般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恐怖情人。他第一任妻子是正常女性,讓他明白他實在不適合傳統婚姻所需要的責任與陪伴。他說他自己自私、不拘小節,找會鬧自殺、精神不正常的女人,反而能包容他工作狂不正常生活作息,他早就看穿了把戲所以不會理會胡鬧,反而能享受女方把注意力放他身上。看了真覺得人有百百種,你以為的正常與好,對別人可不見得是。 第二章:妻子外遇的理由 這章案例典子,人長得美又很聽話,別人要求都不會拒絕,完全沒主見,是控制慾強男人心目中完美妻子。 但實際是有問題的,她對生活不苛求甚麼都好,所以也不會想打掃清潔改善生活品質,打掃洗衣烹飪都讓丈夫包辦了。但更重要的是,她也不會拒絕男人的追求,所以頻頻外遇。真沒想到沒意見的人,原來還會有這些問題。 第二個案例真希就很恐怖,過程與台南Josh與Amber離婚案如出一輒,似乎這是特定人格特質。 第三章:崩壞的另一半 第二章真希案例與這一章都在講問題另一半,所以我想合併在此聊聊。 森岡是一家IT CEO,因為急症就醫,碰到菜鳥醫師,還好因為真希做社工,對疾病很了解與醫師力爭,救了森岡一命,因此很感謝她而娶回家。 但娶回家之後,真希真面目就流露出來,她的控制慾很強,很貪財缺乏道德,而且很喜歡貶低另一半來滿足優越感。 後來就開始限制丈夫的社交活動,最後因外遇被丈夫抓到而離婚。過程跟Amber一樣,先苦苦哀求,後來把家裡搞得亂七八糟,非常狂暴恐怖。 當初真希會救森岡一命,說不定只是因森岡有利用價值。 一般人結婚,也不可能立刻找到性格完美的人,彼此指正、磨合之後,會慢慢修正自己稜角,學會體諒伴侶。但崩壞...

陰謀論 大衛艾克 著

圖片
  這本書內容光怪陸離,說世界由蜥蜴人幕後操控,蜥蜴人會與人交配,而人只要蜥蜴人的基因愈多,就愈容易被他們換掉靈魂,換成自己人,然後放在關鍵政治領導位置上操控。而蜥蜴人為了變成人形,就需要大量孩童人祭等等。  很扯是吧!這麼扯的書應該沒人會看,但很奇妙這也是禁書系列,大衛艾克到處演講都被阻撓。把這本書看完,很多事情也有了解答。就像我對醫學的看法,不要問中醫西醫哪個"科學",只要理論能解釋,重複實驗後也能得到相同結果,那就值得重視。  虐童方面,最奇怪的就是台灣發生凱凱案,明明是令人髮指人神共憤的事情,台灣媒體與官方卻在帶風向與淡化,犯案保母丈夫是高官也不管。還有電影"自由之聲"講販童,莫名其妙遭到打壓冷凍,更別說轟動一時的蘿莉島案。確實能感到有詭異之處。  書前面講蜥蜴人與貴族歷史,重點是所有領導人都可以歸到少數家族血統,甚至是私生子,比如希特勒就是羅斯柴爾德家族的私生子。說這些家族非人類,某些方面來說也可信,因為它們不停製造戰爭,希望人類彼此仇恨,實在太殘忍,不像人類所為。這些家族集團,就是川普口中的深政府,書中說的是光明會。  人類恐懼會產生負能量,這正是光明會所需要的,蜥蜴人需要吸收這些能量來壯大自己。 除了職場用恐懼管理, 不停製造戰爭,還故意製造男女對立,或現在要求先進國家大量吸收不同膚色的難民,以便日後在該國用種族議題製造糾紛,問題是難民也是它們故意戰爭製造出來,不然誰喜歡遠離家鄉?  最精彩的是講現代社會問題,比如金融制度,銀行用少數準備金,就可以無中生有大量放貸,民眾欠債一旦遇到經濟下行,那人生就完蛋了。  深政府最喜歡玩的就是金融周期大幅波動,藉由毫無成本的銀行放貸,就可以把人民財產都納為己有。但一般人很少深思,只覺得現代金融很偉大,欠債還錢是應該。想到勤誠興業前老闆說的她不欠債,因為看過太多大起大落的人都死於槓桿玩太兇,可謂金玉良言。  另外還有很多"科學"都是有問題的,作者舉例:阿斯巴甜、百憂解、利他能、疫苗、氟化物。前面四項我其他文章都有介紹過,就來談氟化物。氟原本是劇毒,怎麼變成可防止蛀牙,強迫在飲水與牙膏中添加呢?原來氟化物還有另一種功能,就是會讓人變得較虛弱,意志力也會變差容易順從,所以深政府就用假科學,捏造假的公共議題強迫大家接受。所幸台灣沒有飲水加氟,但不...

誰說大象不會跳舞: IBM重整成功的歷史,總裁自述

圖片
  這本書講IBM在大型主機衰敗時,原本看來毫無希望,葛斯納卻依然跳入當董事長兼執行長,挽救復活的故事。  這種快倒閉的老公司沒人愛接,大裁員組織重整,必然得罪很多人,營救失敗自己背臭名黑鍋下台。所以當初找很多人都不願意接,葛斯納願意挑戰看看,才接了這項棘手任務。  BM福利高薪水好,還終生僱用制,吸引大量優秀人才,因此葛斯納認為問題不在員工而在高層。但公司衰退養不起那麼多員工,勢必要裁員,他寫了公開信感謝被裁員工過去貢獻。或許你們認為假惺惺,但我最近才因川普風暴,從前公司離職,前公司老闆就寫信說被資遣的都是該被淘汰的,而我同事明明幫公司做了很多事,只不過老闆經營不善被波及,寫這種信不免讓人覺得落井下石感到心酸,葛斯納相較之下高明多了。  當時都覺得大公司僵硬,應該分解成很多小公司,但葛斯納覺得大而統一才是IBM的優勢,他把地方分權改成中央集權,開除一些反抗高層,花了三年才逐漸改成新制度與新作業流程。  葛斯納剛到IBM時,以為自己會看到世界最好的電腦系統,結果因為地方分權的關係,裡面是一大堆小而凌亂的系統,他想要財報都撈不出來。他大加改革採用統一系統,省下很多錢效率大為提高。  他能做成功也真厲害,IT界大家都知道南山被SAP詐騙百億卻沒做成,IBM本身畢竟是系統整合專家,不是吃素的。去查南山的事,原來南山原本也是找IBM,後來覺得IBM都是外包給SAP,不如自己來可省錢,結果把IBM團隊挖過來之後,南山高層沒管控能力,系統團隊被SAP全包後就開始詐騙。套句李光耀的話,找有能力的人容易,找人品高尚的人難。IBM的金招牌,就在於企業文化不詐騙,收費雖貴但真的有做事。  葛斯納認為找人要從內部,畢竟IBM是菁英匯集之地。過去IBM高薪,只有少數高層可拿股票。當表現與收入無關時,高層難免會變成剝削公司而非保護公司。所以他把高層的薪水降低,多加股票,也擴大股票認領範圍,讓較低層員工也可拿到股票,最後有七萬員工可認股。薪水增加改用績效而非年資,鼓勵員工多做事而非養老。  這些基礎事情忙完就是改策略。大型主機業績衰退,很多人說是小型PC才是趨勢。但葛斯納去問客戶,很多人都說大型系統當然非常重要,他們都很生氣IBM自我放棄。系統變了,但公司行號需要有人幫忙維護各種複雜或不相容的系統整合,這就是IBM的...

決戰庫存 程曉華著

圖片
  從事製造業數十年,很多事情習以為常,看了這本才重新思考,收穫滿滿。書中常說數十年如一日,就是說做了數十年,其實跟一天沒兩樣,因為從未看書、思考自己常做的事情是否合理,真要警惕自己別變成這種人。   網路企業報導,往往一家風光一時的大企業突然倒閉,明明還有訂單,累積了驚人庫存無法消化﹐拖垮該企業的金流,庫存是必須重視的嚴肅問題。  庫存太高要怪誰?怪採購、生物管?其實真正源頭來自業務,隨客戶起舞訂單忽高忽低,採購、生物管也只能配合。如果公司KPI只盯供料是否及時不影響生產,而不關心庫存,採購當然買滿買爆。  傳統公司都把業務捧得老高,覺得工廠要配合業務,但正因如此造成業務隨意下單隨意砍單,造成大量庫存。書中建議算成本時不能只算物料成本與人工,而要把呆滯庫存算進去才是真實成本,這樣業務才會願意從源頭減少庫存。能大刀闊斧改變公司制度只有高層,所以降低庫存,最重要是高層的態度,其次才是下面執行者。  書中甚至建議,寧可業績平穩而非衝新高,因為平穩才好規劃,而業務必須看出客戶需求規律自己算出平穩需求,而非盲目地跟著忽高忽低,甚至拒絕客戶突然暴衝的訂單。這恐怕是喜歡業績衝新高賺股票錢上市公司所不願意的。  書中講ERP是我的本行,他說很多公司ERP數字與實際狀況有差,員工沒有認真把真實數據輸入ERP,造成計算有誤差,也是庫存不斷創高原因。ERP是公司帳本,要用最嚴格的紀律管理此事,財務也應勤跑倉庫,檢查數字是否吻合。很多老闆總得意自己雇用人數少,沒想到人少可能就沒辦法逐逐筆實核實銷,只能套用預設數字,最後ERP與實體帳差愈來愈大,反而虧得更兇。  書中介紹庫齡,很多公司都看1年、3年呆滯等等,但電子業退流行快,所以90天就應列入呆滯。作者說用時間也不準,比如客戶取消訂單導致新買的料用不上,就算才入庫一天也是呆滯。如果買了放一年,但還是不斷有新產品會消耗此用料,那就不算呆滯。  作者本身能力優越,但不甘於在單一公司吃香喝辣,想要協助所有中國製造業升級,所以最後辭職當顧問。這本書依作者所言,人名是假的,故事是真的,半自傳色彩,所以主角也走上顧問之路。  最後一章聊各色各樣顧問公司,畢竟在ERP這行業很久,看了會心一笑。我前公司歧視老人,換了新公司卻歡迎我這老人,原來被太多年輕嘴上無...

美麗的標價:模特行業的規則

圖片
 這世界男女都被物化,媒體不時提醒,女人外表美麗有極高的價值,會被男人花大錢追捧。本書作者Ashley Mears才色兼備,利用自己美麗做模特兒兼差,同時研究模特兒行業規則,實地投入增加書籍可讀性,有血有肉,不是紙上談兵。   女性模特兒工作年齡從13~22歲。22歲的女性不是還很美嗎?怎麼就該退休了?原來這種肉慾的愛非常膚淺短暫,再美的女人,看多了也會膩,想換口味。所以就算23歲依然美麗,但業界就會覺得大家都看過你了,應該膩了,所以拒絕雇用。最後大家找工作時,謊報年齡成了常態。  另外就是身材。小時候聽人家講女人身材曼妙,就說36-24-36,凹凸有致有漂亮曲線才是美女。但在模特兒界,臀圍36吋就是胖、醜陋!他們只要35吋的臀圍,管37吋叫做"生過孩子的臀圍"。盡管作者被客戶用粗暴言詞修理,Goggle作者的照片,根本已經是纖瘦美女!要知道女模身高要求175公分,35吋臀圍看起來像男人,我找了一張這樣模特兒照片,找先生用男性眼光來評鑑,先生也覺得沒有女人味不好看。作者還說有女模因為年紀到了青春期發展出女人寬臀而被嫌棄。反正這年頭,男人要娘炮化妝塗口紅,女人要沒臀圍像男人,才叫做美,我太老了真搞不懂。  為了取得工作,模特兒會謊報身材,客戶也會用試穿超窄牛仔褲回應。為了因應客戶挑剔,模特兒連吃飯都有罪惡感,難怪會有女模餓死。要求健康瘦合理,但模特兒已超過健康界線,這與中國古代裹小腳有何區別?  模特兒工作技術門檻不高,加上媒體大量宣傳,有海量的年輕人想從事,所以內捲非常嚴重,導致去知名雜誌、走秀,未必有錢賺,甚至還要倒貼,因為這些活動可以幫模特兒打知名度,商業廣告才是模特兒主要收入來源。因此有些人做模特兒,反而欠公司不少債。如果你跳巢,債務會轉進下一家公司,賴不掉地。  內捲嚴重,帥哥美女太多,所以其實整形的不多,因為有太多天然美的可選,根本無需醜人整形。然後客戶也很難挑模特兒,因為每個都很美,最後只能在細微小細節挑剔,或憑感覺。模特兒界極度貧富不均,少數紅牌拿驚人的高薪,大多數人苦哈哈過日子,但是否爆紅又有很大運氣成分,不是你不夠美。  作者還研究男模部分,因為服裝界大老大多都是同性戀,所以男模就會調情色誘以取得晉升,但男模大多數實際上是直男,所以調情到大老想毛手毛腳時就結束了。其實女人...

獨角獸與牠的產地

圖片
原本沒想看這本書,覺得不過是某人抱怨文。但最近知道作者是美劇"矽谷群瞎傳"的編劇,好奇到圖書館借來看,沒想到身邊也發生類似的事,似乎冥冥中上天要我看此書。   作者是名記者,52歲時因紙本出版業式微,他失業了。雖然美國人上不養高堂,但中年人妻小負擔還是滿重的,他晚婚孩子尚年幼,妻子為了照顧小孩也無法上班。於是他投入一家新創公司HubSport,這是他人生最悲慘的時刻,但這段經歷也被他寫成暢銷書,一如"矽谷群瞎傳"諷刺好笑,笑中帶淚。  全球央行跟著美國一起濫印鈔,游資氾濫無處可去,加上各國政府開始放棄保護散戶,公司沒賺錢也可上市,於是多了一種新賺錢方式:新創公司,企業本身不賺錢,喊著好聽的口號,只要宣傳做得到位,股民願意高價買進,一樣可暴富,賺得比辛苦經營傳統公司還高。   於是出現各種怪象,比如創投界喜歡年輕、大學肆業、沒啥工作經驗、外表像祖柏克的創業者。把錢交給屁孩能賺錢嗎?正常人不敢這樣做,創投界之所以如此,因為新創公司早就成了演藝界,散戶喜歡的故事、形象才是重要的,真正是否賺錢並不重要。  傳統公司要生產產品,公司要賺得利潤並成長,得尊重資深有豐富經驗的老員工,因為他們知道生產細節,躲開地雷,幫公司賺錢。但新創獨角獸公司,主要目的是在股市詐騙賺錢,因此高薪資深員工成為負債。   當然們不會坦承,於是就有各式各樣的說詞。老人有經驗,知道怎樣做一定會出事,但這就被說成老人腦袋頑固不通沒創意。黃帝內經說「上醫治未病,中醫治欲病,下醫治已病」,上醫中醫都拒之門外,只能讓他們自己血淋淋的撞。  沒事砍除老員工,增加公司流動性,為公司注入新血,也是笑話。好的經理人會主動資遣不適任員工,留下來的必然是去蕪存菁,已經熟悉工作,能勝任好用的。如果高層硬要插手逼砍,就只是把得之不易,品行良好的員工砍掉,再換一個不確定品行如何的新人進來。新員工進門,要花一段時間適應公司,也可能因不熟悉犯錯,這都是成本。   如果公司米蟲太多,真正該砍的是管理他們經理人,正常經理人會自行砍除米蟲。  而據本書所言,這種由高層老闆發令,隨時砍除老員工用新人,風潮來自新創公司。因為公司本身業務不賺錢,靠詐騙股市賺錢,老員工就沒價值。所以就創出"增加公司流動性,為公司注入新血"的好聽說詞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