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斷幸福論
前陣子,我做了個決定,拋棄在大陸發展的機會,回到台灣來,因為老公再也受不了兩人分隔兩地。這個決定,讓我的薪水降低,前途發展也比較差。因為我倆薪水是統籌運用,所以也會減少老公物質生活品質。
值得嗎?
資本主義的商人說,不值得。有錢,有高生活品質,才有幸福!
但「不斷幸福論」這本書,用科學研究方式分析人腦,結論卻贊同我們的決定。物質只能給人帶來短暫的愉悅;長久和諧的愛侶關係,才能給人帶來持續的幸福感,沒有哪件事,比這更重要了!
原來人類在演化過程中,為了求生存,腦部有各種複雜機制,促使人們合群、勤勞、學習、尋求公平等等。唯有符合這些狀況,人才會覺得快樂。腦部生化機制是非常複雜地,但作者卻極高明地,用深入淺出的文字,清楚闡釋給一般大眾聽。
書中還介紹上癮,上癮是病態的追求幸福感。原來喝酒多了只會頭疼的人,是不會上癮地,酒精成癮屬於那些喝了酒就興奮的人。我一直不明白酒為何有那麼高的價值,這本書為我解了謎。還有權力也可讓人快樂,難怪政界有那麼多人權力慾病入膏肓…。
憂鬱的人要看這本書,因為它告訴你,大腦是可經由訓練,無需任何藥物,就變得開朗,效果甚至比藥物好。
還有愛買名牌、看不透階級的人…其實是人人該看這本書,它破解了資本迷霧。原來人對物質,有喜新厭舊的心理,渴望與擁有是兩回事。渴望令人興奮,但擁有平淡無比。所以物質條件,只要基本生活水平達到了,再往上,也不會更快樂。擁有法拉利跑車的人,很快就因厭舊心理而失去新鮮感,因此富人未必比中產階級快樂。如果法拉利因為稀有,以至維修服務便利性等比不上Toyota,那搞不好比擁有Toyota的人更不快樂。不過貧民,因為壓力大,比如說忙於工作不能常與家人碰面、交通不方便等等,是比較不快樂,一點點收入增加,對他們改善都很大。
現代很多國家拼命追求經濟成長,傷害了環境,壓榨勞工不能常與家人相聚,卻未必給國民帶來快樂,這樣值得嗎?書裡舉了印度喀拉拉省為例,月平均所得不超過1600台幣,但因自己自足,收入穩定,有良好醫療與教育,使人民快樂程度,超過很多收入比他們高的國家。
書裡有張國家人民快樂程度表,我找了一下台灣,名次算中上,而且台灣人比日本人還快樂,千萬別妄自菲薄喔!
現代女性,大概受了資本家主導娛樂媒體影響,總喜歡從男伴身上凹錢買名牌,結婚時再來個「房屋掛女方名下,貸款男方付」。但這一來破壞人類好求公平的天性,二來物質並不能真正帶來幸福感,三來多半讓兩人感情受到傷害,反而損害了真正能帶來長期幸福的伴侶關係。最後得利的只有房地產商與名牌廠商,何必呢!
作者 | Stefan Klein |
出版社 | 大塊文化 |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