音樂世家-巴哈家族 Friedemann Bach


 

這是圖書館錄影帶,1939年老德國片。的確一開始期望不高,覺得巴哈一生平凡無奇、彈琴教書養一堆孩子,長得也不帥,有啥可演的?

仔細看原文標題,原來不是大家熟悉那肥肥胖胖的音樂之父約翰‧賽巴斯提安‧巴哈(J. S. Bach),而是他兒子佛利德曼‧巴哈(Friedemann Bach)。全片看完之後,覺得大家若想看反抗舊權威、通俗與藝術爭扎這種主題,務必把奧利佛史東的「門」(The Door)丟到一邊涼快去,看本片就好了!

首先音樂就差很多。「門」吉姆莫瑞斯( Jim Morrison)音樂,我頂多覺得:「嗯,還不錯聽」,巴哈音樂卻震憾我心靈深處。尤其有回佛利德曼在教堂,用管風琴彈奏自己的作品,用爛爛的錄影帶聽,就讓人激動不已;若親自到教堂聽,想必聽起來驚天地泣鬼神。唉,外國人有大教堂真好….。

「巴哈家族」內容也比「門」豐富紮實。佛利德曼雖極富才華,但命中註定要活在父親盛名陰影下。每個人都期待他做與父親一樣的音樂,但他不要,他要反抗舊權威;舊權威的另一極,是通俗流行芭蕾舞配樂,也曾讓佛利德曼嚐到名利。

但後來他的朋友,實在不忍璀璨藝術光芒,就因金錢、通俗文化永遠從世上消失,紛紛勸他執著、重視藝術,使佛利德曼改決定為藝術而藝術,這才是人生最有意義的事。

但一代大師巴哈過世,諷刺的是,一群沒創意、食古不化的人,把巴哈著作當神崇拜,不允許任何變更。就算是巴哈本人,也是以尊重藝術為重,從來沒這個意思。這礙到佛利德曼的創作,佛利德曼拒絕屈從派系,結果下場淒慘。影片裡當初勸他的人,罪惡感與痛苦恐怕不下於他。

佛利德曼的堅持到底有沒有道理?把片子弄來看,自己用耳朵聽了就知道,佛利德曼音樂內容豐富動人,又不拘謹嚴肅,是很棒的藝術品。影片不用佛利德曼最耳熟能詳的長笛曲,又是冷門作曲家,唱片都很難收集了,卻能曲曲動人心弦,配樂師功力高深可見一斑。

看完回家,翻翻架上的巴哈CD,竟全是J. S. Bach的,感覺真對不起佛利德曼,趕緊上網訂一訂。訂回來之後,發覺現代演奏家,不太能駕馭大键琴。大鍵琴沒有什麼輕重音,全靠節奏快慢、演奏技巧與情感注入來豐富音樂。現代的CD錄音雖好,表現卻和佛利德曼的學生差不多。悲夫!這個年代已逝去,只能死守著我的錄影帶了。

出版社唯翔文化
規格錄影帶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驚人的視力恢復眼球操: 活到60歲也不會得到老花眼的秘密。

漲價的世界:通貨膨脹是財富再分配的遊戲

斷食善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