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o the wild 阿拉斯加之死




 這部西恩潘執導的新片,並未在台灣上映。我老公是在Amazon試聽CD時,看到這張CD排行百名之內,後來看介紹覺得內容有興趣,就買來看了。這麼好的片子,真不知台灣片商為何要拒於千里之外。

Christ受夠了以物質衡量一切的價值觀,痛恨富裕父母為了公司財務吵來吵去,他盡了大學教育(還是名校哈佛)的義務後,決定拋棄這一切,到荒涼的阿拉斯加做個山居人。

你可以說這是 「猛虎過山」(Jeremiah Johnson)現代版,但整個主調都不同,印地安人被白種人消滅同化後,主角的遭遇更大為不同。主角決定把所有錢都捐出去,剩下的錢、證件也燒光,不留後路,迫使自己日後只靠情不靠錢生活,然後在美國南北來回走了一趟,最後去阿拉斯加。

他先在農場打工賺了點生活費,陸續遇到一些嬉皮,以及想收養他的獨居老人,證實了世間仍有豐富的人情溫暖。當然他也得面對鐵路公司(資本強權)的黑暗面。總之,這部電影用了迴然不同的角度去看美國,詩般的詞句,60年代(嬉皮時代)的歌曲,加上美麗的風景,整部電影給人如詩如畫的感受。

主角父母在兒子演出逃亡記後,深受打擊之餘,也逐漸體會到,這世間有些事情,是遠比財富、行頭、比來比去重要。他們逐漸不吵了。

但不像「猛虎過山」,Christ沒有原住民妻子可娶,沒有原住民與其他山居人教他正確知識,精神上的孤獨迫使他發瘋,求生與營養知識不足,更足以讓他喪命。年輕的生命像火炬般一燃而盡,但留下的故事卻讓人淪肌浹髓,久久回味不已。


有網友覺得主角追求虛無真理,悶,有鼓勵出世味道,我來回應一下。

主角追求的也並非虛無真理。能夠放棄資本家定下的遊戲規則,繞美國一圈,他的毅力很可怕。如果你內心只信資本家那一套,對於主角探索資本家沒告訴你的世界,一點都不好奇的話,才會覺得無聊吧!我是對資本家疲勞轟炸已經很膩了。

不過主角有點作弊的地方,就是他的資源取自於別人贈送,別人則是從資本社會運作中取得。他的朋友大多做些簡單小生意,尚不至傷天害理,所以還好,但也許就是因此主角執意要去阿拉斯加。

原住民文化被老美消滅後,要放棄文明,長久在野外生存就變得極為困難。如果主角在「猛虎過山」那年代,娶個原住民妻子,教他原住民智慧,就不至於下場至此。所以很難說是鼓勵出世,因為結局並不好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驚人的視力恢復眼球操: 活到60歲也不會得到老花眼的秘密。

漲價的世界:通貨膨脹是財富再分配的遊戲

斷食善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