醫生為何怕年輕醫生太多
前陣子PCDVD有人轉貼想當醫生嗎?快到波蘭
原文太長,就恕不轉貼,總之大意是:
1. 好的醫生必需是正規台灣醫學院畢業。
2. 外國醫學院容易畢業,又容易通過國家考試(錄取率90%)成為合法醫生,以致醫生素質大為降低。
此外還有一種說法也很普遍,就是說現在醫學院太多,造成大量醫生湧入,醫師彼此競爭激烈,醫師生活沒保障,會導至醫德低落,最好的方法,還是限制醫生人數。
就醫生特愛發這種文,卻沒看過工程師發些「廣設大學,工程學系氾濫,就業之憂」等等文章。因為有實力的工程師自有其行情,根本不怕沒實力的來搶飯碗。
優秀工程師不乏其他科系轉行的,肯學做得出產品就行;就算正規科班畢業,抱著幾十年前學到的Dbase III、Basic,不去學新系統新觀念,誰敢用?
台灣醫界的問題,由此文就可看到,只在學校要唸書有壓力,就業之後毫無淘汰機制。文章作者避而不談這點,只說出身學校的重要性,之後就業生涯幾十年有無進修就不提,滿可恥地。看到這些說法,我只想問:為何從未聽過工程師抱怨過新畢業的工程師太多,素質不齊,會威脅到自己的生活?
醫療制度本身就有問題,才造成醫生專業不重要的現象,用不著拿外國醫生或新畢業生開刀。
醫療體系主要收入,一是回診,二是藥廠回扣。庸醫把病人愈治愈糟,但因回診與藥費增加,錢賺得兇。良醫用少量藥把病人迅速徹底治好,醫院反而賺得少。
如果醫術不佳,醫療疏失出了問題,一來病人不知如何搜證,二來法院得依賴醫療鑑定委員會的報告,委員會成員又是由醫界人士,所以病人勝算不高。
專業不重要,各大醫院當然歡迎這些庸醫,只要按標準程序塞藥給病人吃就行,才會有醫生抱怨庸醫搶飯碗。
工程師可不能這樣,不能解決問題的工程師沒人要,拿不到錢。所以醫療制度應該改成:把病治好才能收費,這才是重點!
留言
張貼留言